你+24.195 km = 马拉松

2017年4月30日的崇明国际马拉松注定会成为我参加过的马拉松比赛中具有独特意义的一个。两年前——2015年4月26日——我完成了自己的首个马拉松比赛——杨凌马拉松。17公里错过补给站时的“沿路乞讨”充饥; 20公里处大腿抽筋提前了马拉松的煎熬与痛苦;冲过终点线时的晕厥,借着氧气袋才缓过来后的放声大哭……这些经历,此刻历历在目。那天,我独自参赛,挣扎着完成了比赛。而崇明的比赛,我不再是一个人,身边多了闵大荒的跑友。闵大荒就像我们的跑步大家庭,这里有前辈的指引,同侪的鼓励。生活已然乏味无趣,我们以马拉松的方式旅行,马拉松让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这样一场本来打算酱油跑的半马比赛让我认识到:马拉松的精神正是赛道上每个跑马者在24.195 km 的赛道上赋予的,这里面有突破,有挑战,有笑容也有泪水。陪伴一个首次挑战马拉松的跑友,跑完42.195公里的赛道,这种成就感不亚于自己首次完成全马的挑战。

4月29日中午,吴老师开车带着长老、阿短和我开启了我们的崇明之旅。车子穿过嘈杂的市区,穿出幽暗的长江隧道,驶上秀丽绵长的长江大桥,在壮观的风车指引下,伴着阵阵微风,进入崇明的北陈公路——也是第二天比赛的赛道。我们到达九点,将住宿安排妥当后,自然要去领略一番崇明岛的美食与美景。湿地公园里成片的滩涂林蕴藏着沧海桑田般的厚重历史。清香松口的崇明糕,糯而不粘,甜美爽口,回味无穷。

晚上我们回到酒店,赛前的准备自然必不可少。对于一名跑者,装备的选择,衣服的搭配大有讲究,尤其在正式的马拉松比赛中。阿短和吴老师精挑细选,争奇斗艳。“跑马的决心和态度固然重要,但造型和装备也不能含糊呀,我们虽然跑的慢,但要跑得健康有活力,要跑的美丽有自信”这是她们的跑马宣言。倒显得我像个刚开始跑步的新人,什么也不懂。

晚上9点一刻,长老不期而至。他是这次比赛官方的5小时配速员。他又帮我们检查了一遍装备,手表是否充好电,能量胶和盐丸有没有带够,防晒霜,遮阳帽是否准备好……才回去休息。第二天清早,五点半,我们在长老急促的电话铃声中醒来。我心里暗自佩服着长老的细微与严谨,也羡慕吴老师与阿短第一次参加全马能有这样的师傅带领,这样的马拉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早上7:45,我们在一系列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后,站在了赛道起跑线上。他们三人跑全程,我是半程。发令枪声响起的瞬间,乌压压的人群炸开了锅般动起来,熙熙攘攘的向前移动着,犹如一条红色的长蛇蜿蜒前行。人们兴奋的呼喊着,每个人眼睛里都透出满满的自信,仿佛有股势不可挡的暗流在心底涌过。然而我知道,马拉松从来都是从21公里处开始的。

我压着节奏,边跑边扫视着人群,搜寻500的配速员。在两公里处追上了他们三个,仿佛一家人团聚,“两位美女能带着我一起跑吗?”我跟他们打趣道,大家相视一笑,一起跟着长老向前跑着。

我们头顶上的太阳越来越大,其热烈程度不亚于路边观赛人们的火热。长老会时不时询问每个人的状态,提醒大家及时补充盐分、水和能量,他手里总拿着两瓶水,一会儿就给大家头上,帽子上浇一些,用来降温。而给自己头上浇水,他每次总是最后一个。此时气温已升到了29度,炎热的天气比前方的三十公里路程更加考验着每个参赛者对马拉松的忠诚度。

大概在十三公里左右,吴老师上厕所,阿短和长老继续往前跑着,我留下来等吴老师。我们一起跑着,听着她粗重的喘息声,她还和我说右脚脚底板一直有隐隐的痛感,她的表情告诉我,她跑得并不轻松,而现在才过了1/3的距离。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她跑得轻松一点,只能迎合着她的步幅,并尽量保持一致的步频和她并肩跑,至少让她觉得他不是一个人在跑,还有人在跟他一起战斗。到了十八公里的地方,全马和半马分道。500的两个大气球在我们前方两百多米,我们一直苦苦追赶着,却还是越来越远。我担心,提速太快,会彻底打乱吴老师的节奏,后面会跑的更难受,我们就这样一直跑着追着。

分开前我和吴老师说,你一定要坚持到36公里的折返处,我会在那里等你。说完我独自跑向了半程的赛道,留下吴老师一个人踏上了全程的征途。我穿过半程的终点线后,阵阵烤肉的香味从路边补给点散发过来。然而,我一旦吃了,一会儿肯定就跑不动了。我悻悻的走开,坐到旁边一个帐篷里,小口抿着水,吃了一小袋能量胶。正纠结着,要不要吃些烤肉,躺下休息半个小时。眼前三五个跑者,从我面前走过,他们穿着统一印有沪跑团的衣服,有说有笑,吃着烤肉喝着饮料,旁边穿着同样衣服的一个大叔正在给同伴拉伸大腿。看到这一幕,我把刚领到的完赛包送给了旁边的志愿者,奖牌放进腰包,走出了帐篷。

长老、阿短和吴老师还没回来,他们还在跑着,尤其是吴老师,她能坚持到36公里吗?半程的终点到全程的终点大概两公里左右,来到全程终点后,我沿赛道边的马路从终点出发逆向跑着,此时气温已超过了三十度,路边的观众几乎没有了,而头顶的太阳却更热情了,热情的让人忍不住想发火了。往回跑的过程中,几乎每个志愿者都问我是不是出什么事了,甚至有几次救护车专门停下来问我哪里不舒服?我只是笑笑说我去前面接个人。终于在36公里的地方碰到了长老和阿短,他们说吴老师还在后面。简单的一声“加油,终点见”后,他们向终点冲刺,我继续往回跑,终于在34公里的地方遇见了吴老师,她一个人默默的走着,而他身边折返的赛道上,收容车队刚过去。

那一刻,我在心底松了一口气,还好她没放弃。我看了一下手表,还剩1小时20分,还有八公里左右。还来得及,我心里想着。我们商量了一个策略,先按七分的配速跑到四十公里,走两百米调整节奏,最后一鼓作气跑到终点。经过简单的休整,我们按计划跑起来,尽管38公里后,吴老师开始掉速,但她一直在跑着,没有放弃,她比我想象中的坚强得多。她在这条赛道上完美的诠释了马拉松的精神——坚持,即使是在这样高温的天气下,而这是她的第一个马拉松。

距离终点还有四百米时,我对吴老师说,你在前面跑吧,我已经完成任务了。看着她冲向终点,脸上洋溢着自信与满足,仿佛看到了两年前穿过终点线的自己,那也是33度的高温天气,也是我的第一个马拉松。

这次陪跑的痛苦与喜悦,比自己的任何一次PB都有意义,任何一块奖牌都有价值。42.195 km的赛道本身毫无意义,是参加马拉松的跑者赋予了马拉松意义。炎炎酷热下,撞墙抽筋甚至中暑后还在坚持跑着,跑向终点的人才是真正的马拉松跑者,诚如一位好友所言“对一个跑者最好的夸奖是什么?是坚强。”跑马拉松的人才是马拉松精神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们是吴老师,长老,阿短,也是默默跑在马拉松赛道上的每位跑者。

这是我的原创文章,如果觉得不错,可以打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