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清单式写作

或许是受小时候作文的影响,大多数人在写作时,总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按部就班,平铺直叙。 比如我们参加了某个活动,需要写个总结或者感想。大部分人的写法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去写。

比如会这样先列个大概的提纲: `

  1. 参加活动的缘由,
  2. 如何去参加活动,
  3. 活动过程的经历,
  4. 活动后的感想,
  5. 结尾 `

尤其人们在写对某个事物或某种观点的看法时,更容易写成清单体: `

  1. 提出问题,
  2. 表明观点,
  3. 分列论点(a,b,c…)及相应的例子,证据,
  4. 总结观点,
  5. 结束文章。 `

这样的文章确实罗辑清晰,有理有据,也能让人信服,只是读着让人乏味,毫无乐趣。自己以前也是这种写法,写多了实在要不得。

如何避免清单式写作呢?我的建议,可以尝试两种策略:利用阳老师在认知写作学课程中提到的这里(那里),那里(这里),这里(那里)的时空隐喻或者利用设问

如果让你去写若干年前的一位好友,一位亲戚长辈,一位昔日崇拜的歌手……你会怎么写呢?多数人会沿着这样的思路来写: 首先介绍这个人的基本概况,相貌,年龄,阅历,然后是与作者的关系(这样的写法,难道不是在写简历吗?)。接着列举发生在这个人身上有代表性的两三个小故事。然后给他贴个标签,比如他是有趣的人,或者善良的人,文章就结束了。我曾经写过自己的舍友,就是沿用这样的思路的: 我的舍友,赵敏。当然这篇作业当时刻意练习的点是从 [人类美德灵感生成器]中就同一个[人格优势]选了好奇和勤奋两个词写的简单故事,不过从写人的角度仍然是上述的套路。

我上个月读张大春的《自在文章》发现了里面的一篇文章《看见八年前的吕佩琳》。而这篇文章的结构,作者采用的正是这里(那里),那里(这里),这里(那里)的时空隐喻这篇文章也是写人,作者回忆了自己喜欢的两首歌曲《回忆》和《你来》的词作者——吕佩琳。不过作者并没有按部就班的去写。

作者开篇写自己的合唱团经历并引出了要写的主人公——吕佩琳。【那里】 接着作者由一段旋律想到主人公,然后去网上寻访她的近况,并从报纸上找到了主人公的名字【这里】。 最后简单描述了主人公的近况,结尾附上主人公的两首歌词,思念回忆溢于言表。【那里】

作者利用那里,这里,那里的时空隐喻不但使文章结构错落有致,而且读起来趣味盎然,避免了清单式写作的乏味。

另外一个设问的方法也是张大春在《自在文章》中提到的:

利用设问的方式写作: 一般而言,设问都是虚拟出来的,作者假借有一角色“做球”,令作者便于立题,规范了议论的战场;此设问之“设”的用意所在。写作文的时候,不妨变用这个方式,既可以化身成追问的人,再设计一个答问的人;,也可以化身成答问的人,而设计另一人提问。

具体可见先生文章《作文十问》

采用问答的方式,行文起伏,节奏灵活多变,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回答问题——可说理,可讲故事,可表达情感,使文章充满生气,妙趣横生。

也可参考我刻意练习设问的习作:写作新手的几个问题浅谈

这是我的原创文章,如果觉得不错,可以打个赏~